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文集——林于弘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2011台湾诗坛世代与场域之关系研究

——兼论中生代诗人之定位

 

林于弘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

 

摘要:本文系以2011年台湾诗坛世代生态谱系之建构为研究对象,为一文化场域(cultural field)的专题研究。至于研究的历程,首先,乃先针对2011年台湾诗集出版之世代分布进行统计,以明了不同世代诗人的出版数量差异。其次,将以《2011台湾诗选》为标的,针对入选诗人之世代分布进行统计,以明了不同世代诗人在“年度诗选”的选录人数差异。接着,是以2011年台湾报刊所发表的诗作进行取样统计,以明了不同世代诗人在年度发表诗作的量化优势差异。最后,再将前列的三项数据比对分析,以厘清不同世代的诗人,其在出版个人诗集,入选“年度诗选”,以及报刊发表诗作,这三项具有“文化霸权”意义的统计数据上,其所呈现的诗坛世代差异与场域之关系,并省思此一现象所带来的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台湾、新诗、世代、文化场域、中生代诗人

 

一、前言

 

传统的研究者对于断代或年度创作的整体问题,经常采取印象式批评或抽样式表述的策略,然而对于全面式的普查统计,却一直缺乏相关探讨。但随着文献搜罗渐趋完备与出版数字化时代的全面进展,对于当代文学完整面向的研究,也有了更趋向真实的可能。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就表示:“信息传播科学日新月异,促使过去全凭经验摸索的假设得以理论化或形式化。1”是以利用这些全面性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后继者也可以进行更为细腻的数据分析与理论印证。

然而“文学生产事业是作家类群的活动成果。2”埃斯卡皮接着指出:“文学史上最常出现的课题之一,恐怕就是世代同侪(generation)的观念。3”戈德曼(L. Goldmann)更整合为:

 

作品世界的结构乃是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原素结构相通,或至少有明显的关联,文学创作的集体特征也就源自于此。4

 

批评家格林布拉特(S. Greenbiatt)曾说:“文学作品是交流协商的产物,一方是具有复杂的、享有一套共同传统的作品创作者,另一方就是社会机构和操作。5”台湾著名的诗人兼评论家向阳也指出:“从文学的视角来看,社会是由文学反映出来的;历史是由文学书写出来的——介于社会的横切面和历史的纵切面之间,文学透过媒介(手稿、书籍、杂志、报纸副刊、网络)方才彰显了它对当代与后代读者的影响,从而再现(representation)了历史与社会的形貌。6

但是这类的研究,有赖于客观统计数据的系统整理。“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文学活动的概廓,然而这些统计必须借着研究社会结构等等其它型态的客观数据才能有助于诠释。7”是以文学社会学中有关“世代”的研究,也有其立论的基础。

至于场域是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文化研究与社会学中的关键空间隐喻,场域界定出文化与社会呈现的背景结构,而读者的接受与阅读习惯,就是在这种背景结构之下的运作结果。布尔迪厄认为:“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这些位置的存在,它们加诸于其占据者、行动者以及机构之上的决定作用,都是通过其在各种权力的分布结构中的现在的与潜在的情境客观地界定的。8”场域并非是客观的实体存在,而是群体之间的共同想象领域,场域进一步透过长时间实践,也将影响群体内部的习性。是以,“地域空间是存在的基本要素和经验媒介,每一个社会行动都无可避免地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实体中进行,也在这个空间实体中被感知;同时,不同的地域和景观也透过人的感知、意识和主动介入,显现各种社会文化活动结果。9

因此,“藉由‘场域’(field)与‘行动者’,‘位置’(position)与‘习性’(hsbitus)等等观念,描述主客之间彼此渗透的途径与必然性。10

本研究将结合“世代”与“场域”的理念,并以2011年为断限,分别以:年度出版诗集数量,“年度诗选”选录诗人,以及年度刊物发表数量多寡,搭配诗人出生年代(以十年为区隔)进行统计,以明了台湾诗坛之不同世代诗人,在以上三个检索条件的分析比较之后,尝试找寻其所表现的世代区隔是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至于在世代的检证上,则以1949年以前出生者为“前行代”,19501969年间出生者为“中生代”,1970以后出生者为“新生代”。并藉此观察“中生代”诗人在台湾诗坛的定位问题。

 

二、2012年度出版诗集数量与世代之关系

 

首先,关于年度出版诗集数量的资料来源,将以“2011台湾文学年鉴”为本,并搭配其它报刊的辅助左证。至于统计的原则,则是以个人诗集为对象,不论作者之国籍,但以出版地为准;但编辑、翻译、合集者,皆不列入计算,所得的统计数据,依作者出生年排序如下(参见表1):

 

12011台湾个人诗集出版概况一览表

书名

作者

出生年

出版社

备注

闲愁——向明诗集

 

1928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击掌——金筑诗集

 

1928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社

 

禅魔共舞——洛夫禅诗超现实诗精品选

 

1928

台北:酿出版

 

日志诗

 

1933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雨在梦的边缘落着

 

1934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小诗磨——泰华卷2

岭南人

1935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百年诗选——叶日松献给中华民国建国100年的纪念专辑:客语诗歌精选集

叶日松

1936

台中:文学街出版社

 

梦之图案:非马新诗自选集

第二卷(19801989

 

1936

台北:酿出版

 

关于猫的诗(一)——猫,有不理你的美

林焕彰

1939

台北:酿出版

 

关于猫的诗(二)——猫,有好玩的权利

林焕彰

1939

台北:酿出版

 

连枝草——张错诗集

 

1943

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鞋底,鞋面——赵乃定诗集早期作品之一

赵乃定

1943

台北:酿出版

 

春晖杂咏

简荣聪

1945

南投:南投县文化局

 

树的墓志铭

 

1946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走揣台湾的记持

蓝淑贞

1946

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春天ê百合——莫渝台语诗集Ⅰ

 

1948

台南:首都诗报

 

被黑潮撞响的岛屿——绿岛诗摄影集

 

1951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之间——陈育虹诗选

陈育虹

1952

台北:洪范书店

 

太阳吊单杠

 

1953

彰化:彰化县文化局

 

西瓜寮诗辑

 

1954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增订版

笨珍海岸

李宗舜

1954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永远得下一站——盛正德诗画集

盛正德

1954

台北:一人出版社

 

人工夜莺

陈家带

1954

台北:书林出版公司

 

诗六十首

 

1956

自行出版

 

第九夜

 

1956

台北:二鱼文化公司

 

我们

黄吉川

1957

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莫有无——心情三印一

 

1958

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与你散步落花林中

傅诗予

1961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山楂树

林明理

1961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太阳的眼泪

刘海星

1962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九份猫体诗

猫王阿图

1963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文创结社

 

诗药方

 

1964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诗想起

 

1965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请和我一起阅读土地的诗行——屏东诗旅手札

郭汉辰

1965

屏东:屏东县文化局

 

诗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966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纵横福尔摩沙

 

1966

台北:麋研笔墨公司

 

春日地图

陈金顺

1966

台南:台南市文化局

 

午后

张继琳

1967

台北:唐山出版社

 

怎么可能——隐匿诗集

 

1969

新北:有河文化公司

 

文爱艺诗集

文爱艺

196?

新北:三艺文化公司

 

甜蜜的死亡

 

1970

台北:酿出版

 

小人书

侯馨婷

1971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古世纪

银色快手

1973

新北:布拉格文化

 

色难

林立婕

1974

新北:角立公司公司

 

金色蝴蝶

刘欣蕙

1975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废墟漫步指南

洪书勤

1976

台北:酿出版

 

搭讪主义

王厚森

1976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恶露Lochia

 

1976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可能的花蜜

林婉瑜

1977

台北:泰电电业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伊格言

1977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某事从未被提及

刘哲廷

1979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下辈子更加决定

 

1979

台北:黑眼睛文化

 

雨水直接打进眼睛

 

1979

台北:黑眼睛文化

 

有雪肆掠

 

197?

台北:酿出版

 

要歌要舞要学狼

 

1980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孔雀兽——陈允元诗集

陈允元

1981

自行出版

 

平平诗集

林蔚昀

1982

自行出版

 

要不我不要

 

1982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误点的飞机

林达阳

1982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花火

谢三进

1984

台北:宝瓶文化公司

 

葬礼

王志元

1984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羽林

廖亮羽

1985

新北:风球出版社

 

Wonderland

袁绍珊

1985

新北:远景出版公司

澳门

双子星人预感

李云颢

1985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重要线索——飞鹏子诗集

飞鹏子

1986

台北:黑眼睛文化

 

请为我读诗

谢予腾

1988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写给珊的眼睛

余小光

1988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轮回手札

宋尚纬

1989

桃园:逗点文创结社

 

厚嘴唇

 

1990

新北:角立公司

 

滋续集——洪范诗选

 

 

自行出版

 

三月骚动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老田巷——林奇梅诗选

林奇梅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女妖森林(壹)

逗小花

 

台北:女书文化公司

 

旅行日记——陈绮第10本纪念诗集

 

 

台北:酿出版

 

美国时间——阿廖诗集

 

 

台北:黑眼睛文化公司

 

爱,就这样发生了

方秀云

 

台北:秀威信息科技公司

 

 

    以下再依诗人的出生年代,并以十年为一世代单位,分别加总并计算比率。一人若有两本以上的诗集出版,则以册数统计,相关数据详如下列(参见表2,图1)。

22011台湾个人诗集出版之世代差异统计表

出生世代

册数

比率

19201929

3

3.9%

19301939

7

9.2%

19401949

6

7.9%

19501959

11

14.5%

19601969

13

17.1%

19701979

14

18.4%

19801989

14

18.4%

19901999

1

1.3%

不详

7

9.2%

合计

76

 


                                                                 12011台湾个人诗集出版之世代差异长条图

 

从上列的数据来看,1970197919801989这两个世代的出版诗集数量最高,分别都是18.4%,合计高达36.8%,超过总数的1/319601969的数量次之,占17.1%19501959的数量再次之,占14.5%。前四名的差距不大,且其出版诗集总数达52册,比率为68.4%,已超过全部的2/3,是台湾出版诗集的主力。  

至于中生代(19501969)诗人出版的诗集为24册,比率为31.2%,和前行代(1949↑)的16册(21.1%)相比略有优势,但和新生代(19701989)的28册(36.8%)相比则处于劣势。

 

三、 2011“年度诗选”选录诗人与世代之关系

 

其次,关于“年度诗选”的统计方式,将以“2011台湾诗选”为本,同样不论作者之国籍,但以选录状况为准,所得的统计数据,依作者出生年排序如下(参见表3):

32011台湾诗选”选录诗人出生年一览表 

作者

出生年

作者

出生年

作者

出生年

 

1928

 

1953

吴文超

1973

余光中

1928

 

1954

李长青

1975

 

1928

陈家带

1954

 

1976

 

1928

 

1954

吴岱颖

1976

 

1931

 

1954

曾翎龙

1976

郑愁予

1933

 

1954

鲸向海

1976

 

1940

 

1955

林婉瑜

1977

王润华

1941

蔡忠修

1955

林德俊

1977

席慕蓉

1943

刘克襄

1957

撒韵武荖

1977

 

1943

曾有钦

1958

 

1978

 

1944

路寒袖

1958

 

1979

汪启疆

1944

林沉默

1959

游书珣

1982

 

1944

孙维民

1959

陈宗晖

1983

吴敏显

1945

陈克华

1961

袁绍姗

1985

李敏勇

1947

杨小滨

1963

 

1986

 

1947

 

1964

 

1986

 

1947

鸿  鸿

1964

张耀仁

1987

林丰明

1948

李进文

1965

庄子轩

1989

 

1948

须文蔚

1966

 

1994

高大鹏

1949

罗任玲

1966

萧皓玮

1994

苏绍连

1949

 

1968

吴怀晨

 

 

1951

陈大为

1969

 

 

陈育虹

1952

 

1969

殷小梦

 

黄克全

1952

颜艾琳

1969

蔡仁伟

 

陈义芝

1953

鹿 

1970

 

 


    以下再依诗人的出生年代,并以十年为一世代单位,分别加总并计算比率。相关数据详如下列(参见表4,图2)。

42011台湾诗选”选录诗人之世代差异统计表

出生世代

人数

比率

19201929

4

5.4%

19301939

2

2.7%

19401949

15

20.3%

19501959

17

23.0%

19601969

11

14.9%

19701979

12

16.2%

19801989

7

9.5%

19901999

2

2.7%

不详

4

5.4%

合计

74

 

 

                           图22011台湾诗选”选录诗人之世代差异长条图

 

从上列的数据来看,19501959世代的诗人入选“2011台湾诗选”的人数最多,共17人,占23.0%19401949的数量次之,共15人,占20.3%19701979再次之,共12人,占16.2%。19601969的排第四,共11人,占14.9%。整体而言,前四名的差距有限,而19401949195019591960196919701979这四个世代的入选人数达55人,比率为74.3%,将近3/4,由此可见台湾入选“年度诗选”的主力所在。

至于入选“年度诗选”的中生代(19501969)诗人有28人,比率高达37.8%,和前行代的21人(28.4%)和新生代的19人(25.7%)相比,彼此的差距虽然有限,但中生代诗人在入选“年度诗选”的优势仍相对明显。

 

四、2011年度报刊发表诗作数量与世代之关系

 

最后,再以台湾2011年度于报刊发表的诗作数量进行统计,并以该年度发表最多的前十名为分析对象,同样不论作者的国籍,但以发表的数量为准。2011个别诗人年度发表数量(含报刊重复发表)的前十名分别是:向明(49首)、赵天仪(43首)、方群(33首)、邓荣坤(26首)、林明理(25首)、林焕彰(23首)、李进文(19首)、方明(17首)、落蒂(17首)、林文义(11首)、颜艾琳(11首)。

    排行第一的是向明(1928~),在2011年共发表49首诗作,其中报纸31首,分布在7种报纸;期刊18首,分布在11种期刊。向明的发表以报纸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中华日报》、《自由时报》、《人间福报》、《世界论坛报》、《更生日报》与《联合报》(参见表5)。

52011年向明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31

期刊18

《中华日报》8

《自由时报》5

《人间福报》4

《世界论坛报》4

《更生日报》4

《联合报》4

《中国时报》2

 

《新文坛》3

《卫生纸诗刊》3

《吹鼓吹诗论坛》2

《乾坤诗刊》2

《诗报》2

《文讯》1

《风球诗杂志》1

《海星诗刊》1

《创世纪》1

《新地文学》1

《葡萄园诗刊》1

 

排行第二的是赵天仪(1935~),在2009年共发表37首诗作,其中报纸17首,全集中在《台湾时报》;期刊26首,分布在9种期刊。赵天仪的发表以期刊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台湾时报》、《笠诗刊》、《中国语文》与《台湾文学评论》(参见表6)。

62011年赵天仪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17

期刊26

《台湾时报》17

《笠诗刊》6

《中国语文》4

《台湾文学评论》4

《台湾现代诗》3

《文讯》2

《文学台湾》2

《创世纪》2

《盐分地带文学》2

《海星诗刊》1

 

排行第三的是方群(1966~),在2011年共发表33首诗作,其中报纸13首,分布在5种报纸;期刊20首,分布在6种期刊。方群的发表以期刊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乾坤诗刊》、《葡萄园诗刊》、《创世纪》、《人间福报》与《中华日报》(参见表7)。

7 2011年方群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13

期刊20

《人间福报》4

《中华日报》4

《自由时报》3

《青年日报》1

《联合报》1

《乾坤诗刊》5

《葡萄园诗刊》5

《创世纪》4

《吹鼓吹诗论坛》3

《笠诗刊》2

《大海洋诗杂志》1

 

排行第四的是邓荣坤(1958~),在2011年共发表26首诗作,其中报纸26首,分布在4种报纸;期刊则挂0。邓荣坤所有的诗作都在报纸发表。发表较多的刊物是《更生日报》与《青年日报》(参见表8)。

82011年邓荣坤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26

期刊0

《更生日报》14

《青年日报》8

《人间福报》3

《中华日报》1

 

 

    排行第五的是林明理(1961~),在2011年共发表25首诗作,其中报纸7首,集中在1种报纸;期刊18首,分布在7种期刊。林明理的发表以期刊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人间福报》与《新文坛》(参见表9)。

92011年林明理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7

期刊18

《人间福报》7

《新文坛》4

《文学台湾》3

《乾坤诗刊》3

《创世纪》3

《海星诗刊》2

《笠诗刊》2

《盐分地带文学》1

 

    排行第六的是林焕彰(1939~),在2011年共发表23首诗作,其中报纸16首,分布在5种报纸;期刊7首,分布在5种期刊。林焕彰的发表以报纸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人间福报》与《中华日报》(参见表10)。

102011年林焕彰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16

期刊7

《人间福报》7

《中华日报》4

《国语日报》3

《中国时报》1

《自由时报》1

《乾坤诗刊》3

《文讯》1

《吹鼓吹诗论坛》1

《创世纪》1

《盐分地带文学》1

 

    排行第七的是李进文(1965~),在2011年共发表19首诗作,其中报纸11首,分布在5种报纸;期刊8首,分布在2种期刊。李进文的发表以报纸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创世纪》与《台湾时报》(参见表11)。

112011年李进文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11

期刊8

《台湾时报》4

《自由时报》3

《人间时报》2

《中华日报》1

《联合报》1

《创世纪》6

《乾坤诗刊》2

 

    排行第八的是方明(1954~),在2011年共发表17首诗作,其中报纸3首,集中在1种报纸;期刊14首,分布在5种期刊。方明的发表以期刊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创世纪》与《乾坤诗刊》(参见表12)。

122011年方明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3

期刊14

《中国时报》3

 

《创世纪》5

《乾坤诗刊》4

《海星诗刊》2

《吹鼓吹诗论坛》2

《幼狮文艺》1

 

    排行第九的是落蒂(1944~),在2011年共发表17首诗作,其中报纸8首,分布在3种报纸;期刊9首,分布在4种期刊。落蒂的发表在报纸与期刊数量相近,发表较多的刊物为《创世纪》与《中华日报》(参见表13)。

132011年落蒂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8

期刊9

《中华日报》4

《自由时报》2

《联合报》2

《创世纪》5

《葡萄园诗刊》2

《乾坤诗刊》1

《诗报》1

 

并列第十的有两位,第一位是林文义(1953~),在2011年共发表11首诗作,其中报纸4首,分布在2种报纸;期刊7首,分布在5种期刊(参见表14)。

142011年林文义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4

期刊7

《中华日报》2

《自由时报》2

 

《笠诗刊》2

《创世纪》2

《乾坤诗刊》1

《联合文学》1

《盐分地带文学》1

 

排行第十的另一位是颜艾琳(1968~),在2011年也发表11首诗作,其中报纸8首,分布在5种报纸;期刊3首,分布在3种期刊。颜艾琳的发表以报纸为主,发表较多的刊物为《大纪元时报》(参见表15)。

152011年颜艾琳新诗发表数量统计一览表

报纸8

期刊3

《大纪元时报》4

《人间福报》1

《中华日报》1

《自由时报》1

《联合报》1

《吹鼓吹诗论坛》1

《明道文艺》1

《乾坤诗刊》1

 

    以下再依诗人的出生年代,并以十年为一世代单位,分别加总计算。相关数据详如下列(参见表16,图3)。

 

162011年台湾个人发表诗作前十名诗人之世代差异统计表

出生世代

诗人

19201929

  明(1928

19301939

赵天仪(1935)、林焕彰(1939

19401949

  蒂(1944

19501959

林文义(1953)、方  明(1954)、邓荣坤(1958

19601969

林明理(1961)、李进文(1965)、方  群(1966)、颜艾琳(1969

 
                                                32011年台湾个人发表诗作前十名之世代差异长条图

                          图42011年台湾个人发表诗作前十名之世代差异饼图

从上列数据来看,台湾2011年度于报刊发表的诗作的前十名诗人中,出生于19601969的最多,共有林明理(1961)、李进文(1965)、方群(1966)、颜艾琳(1969)等4人。19501959的次之,共有林文义(1953)、方明(1954) 、邓荣坤(1958)等3人。19301939排第三,共有赵天仪(1935)、林焕彰(1939)等2人。19401949有落蒂(1944),19201929的则有向明(1928)。至于1970以后出生的诗人,年度的诗作发表数量都在十名之外。

以年度发表数量前十名的名单来看,中生代(19501969)诗人共有7人,比率为63.6%,前行代诗人则有4人(36.4%),新生代为0,中生代诗人在年度发表数量前十名的抽样检验中,也有相当明显的优势。

 

五、结论

 

不论是年度出版诗集的数量,或是入选“年度诗选”的名单,乃至年度于报刊发表的诗作的前十名诗人,基本上“这些系统是文学场内部的社会轨迹和位置的产物。11”是以总和前列的三项检索条件,再与台湾中生代诗人的表现交叉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的现象。

首先,在年度出版诗集数量的差异来看,2001年中生代诗人出版的诗集为24册,比率只有31.2%,并不具有优势。推究其原因,应该是台湾在出版著作并没有任何限制,加上新世纪以后,印刷业的科技日新月异,如POD12的推出,便对诗集的印制有很大的裨益,出版的门坎相对变低,因此年轻一代的诗人,如1970197919801989这两个世代(新生代)的出版诗集数量反而最高,超过总数的1/3,也超越中生代诗人的出版量。是以这样的数据,也某种程度的反映台湾年轻一代诗人对于创作出版的重视与实践。

其次,在2011年入选“年度诗选”的名单中,中生代诗人有28人,比率达37.8%,将近四成,这一部分的优势相对明显。而新生代入选的共有19人,占25.7%,但仍不及前行代的21人(28.4%)。考察其原因,应该是“年度诗选”的选录有其“一贯性”与“权威性”,加上主选者多为中生代诗人,新生代一时还难进入权力核心,因此在入选“年度诗选”的表现不尽理想,但是中生代诗人则有其主客观的优势存在。

最后,在2011年度于报刊发表的诗作的前十名诗人名单中,中生代诗人共有7人,比率为63.6%,接近2/3;前行代有4人,比率为36.4%;至于新生代诗人则付之阙如,没有人能达到前十名的发表数量。考察其原因,应该是在报刊发表必须通过“守门人”(gatekeeper)的审核,而年长一辈(前行代、中生代)的经历、能力与人际关系,理论上皆优于年轻一代,因此新生代在平面传媒的发表困境也相对浮现。是以新生代诗人的报刊发表数量不仅不及中生代,甚至连前行代诗人都难以相比,中生代诗人在这部分的活力相对旺盛,而新生代的劣势则十分明显。

  布尔迪厄曾表示:“文学场看作是一个力量场,也是一个争斗场。13”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也说:“每一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的写作。14”而不同世代的写作表现,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政治写作不只是在字面上完成语言建构,更于社会各场域中铺建其语言规范、逻辑与相争,藉以完成群众之国家共(认)同感的经营。15”而在不同世代的诗人写作中,其竞逐的同异,也因时空的转换而有所差异。毕竟,“在文学典律化的过程中,资源分配是最主要的核心关键,这也就是谁能取得主导文化生产与消费管道的问题。透过典律的形成与典范的塑造,极少数的权威声音不仅能掌控潮流,同时也能影响大多数人的价值判断,16因此在世代间的竞争或合作,也有如此深远的交互影响。

总的来看,在以2011年为时间轴度,搭配诗集出版数量,入选“年度诗选”人数,以及年度于报刊发表创作前十名等三项条件,再逐一检视当前的台湾诗坛。经由量化的数据可以明确发现,1949以前出生的前行代诗人仍有可观的活力,而1970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诗人也正在崛起中,但是作为当前台湾诗坛的中坚群体,关于中生代诗人的付出与成就,仍然是建构台湾新诗创作所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分。

 

引用文献:

布尔迪厄(Pieere Bourdieu),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布尔迪厄(Pieere Bourdieu),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向阳,《浮世星空新故乡——台湾文学传播议题析论》,台北:三民书局,2004

朱刚,《萨依德》,台北:生智文化公司,1997

林于弘,《台湾新诗分类学》,台北:鹰汉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

胡家瑜,〈从移动的空间到转变的地景——对于赛夏社会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另类思考〉,收录于黄应贵主编,《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9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着,叶淑燕译,《文学社会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张诵圣,《文化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

陶东风译,戴维.斯沃茨着,《文化与权力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解昆桦,《转译现代性:196070年代台湾现代诗场域中的现代性想象与重估》,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0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李又蒸译,《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98

 

注释:

1.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着,叶淑燕译,《文学社会学》(台北:远流,1990),页29

2.同前注,页35

3.同前注,页9

4.转引自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着,叶淑燕译,《文学社会学》(台北:远流,1990),页10

5.朱刚,《萨依德》(台北:生智,1997),页122

6.向阳,《浮世星空新故乡——台湾文学传播议题析论》(台北:三民,2004),页17-18

7.同注1

8.陶东风译,戴维.斯沃茨着,《文化与权力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2006),页136

9.胡家瑜,〈从移动的空间到转变的地景——对于赛夏社会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另类思考〉,收录于黄应贵主编,《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台北:汉学研究中心,2009),页337

10.张诵圣,《文化场域的变迁》(台北:联合文学,2001),页115

11.布尔迪厄(Pieere Bourdieu),刘晖译,《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页262

12.PODPrint on demand)是以高阶打印的质量,将作品(电子文件)输出并装订成册。POD的印制质量虽不及传统印刷精致,但是用来处理以文字为主(小说、散文、新诗、论文等)的少量印制,则有快捷便利与节省成本的相对优势。

13.布尔迪厄(Pieere Bourdieu),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页83

14.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李又蒸译,《写作的零度——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台北:时报文化,1998),页29

15.解昆桦,《转译现代性:196070年代台湾现代诗场域中的现代性想象与重估》(台北:台湾学生,2010),页9

16.林于弘,《台湾新诗分类学》(台北:鹰汉文化,2004),页100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