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两岸华文文学研究合作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2009年10月,北师大珠海分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成立,至今已三周年。为了展示研究所三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探讨华文文学研究的合作与发展问题,10月19日晚七时三十分,“两岸华文文学研究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国际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

华文所所长、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人。

著名诗人、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洛夫先生,台湾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简政珍教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国际华 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当代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傅天虹教授,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藩庚教授,以及部分中青年教师、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张明远院长指出,本次论坛以“合作与发展”为主题,是对将要在翌日举行的两岸三院学术成果发布会的“热身”和拓展。他认为,合作要交流,尽管两岸四地文学 研究思路、创作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华文所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三年来开过两次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为文学的发展和两岸的合作建立了坚固的桥梁。

 

洛夫先生说:我想就诗歌谈一下自己粗浅的,主要是谈台湾方面的,至少也是很中性的一些看法。最早最初我是写现代诗的,接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做了很 多现代诗歌的实验,70年代台湾是全面向西方的现代主义倒过去,到了80年代,就有了转变,还是回到了我们中国的方面,因为我们是用汉语写作,用中文写 作,所以最根本的还是我们的汉语诗歌,在外国走得太久了,还是想回到家里来,可是,我也并不赞同所谓回归传统这四个字,回归传统就是传统有些东西已经死掉 了,腐化掉了,没有再回归的必要了。我说的应该是回眸传统,吸取传统中的精华,回头看一看,因为我们的诗歌传统里面,中国诗歌里面,就是有很多了不起,很 多具有那种永恒性的美的素质,尤其诗歌的意象,我称之为永恒之美。诗歌要表达人的内心世界,突出对人生考量的深度,太过口语化就会使诗歌的品质下降;另 外,针对当今的网络诗歌发达却品质不高的问题,洛夫建议网络要有把关人,也就是要有网络编辑。

 

简政珍教授说:我想就刚刚洛夫先生和张院长提到的传统谈谈,这个传统怎么样把它好好的利用,这个课题在我们面对这个非常喧嚣吵杂的时代,是写诗的人或者读 诗的人心中沉淀所关联的这个课题的一个焦点。洛夫先生刚刚讲的,我想到了艾略特,这个大家可能都读过的,他提到的一句话说,没有当代性就没有所谓传统,没 有当代性也没有所谓历史感,所以我想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刚刚洛夫先生也说到,我们所谓传统不是一再重复旧的东西。提到的寂寞两个字,它是一 个抽象名词。对于电影的导演来讲的话,它是很大的考验。因为导演不能跑到前面来跟你解释寂寞,他要通过好多景象呈现,诗人其实一样,我觉得在过去也好,现 在也好,很多的诗人他都倾向于“说”,说太多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诗行留下一点点空隙,这个空隙,是关键所在。我主张把意象与影像结合,同时要运用传 统,没有当代性没有传统没有历史感,就没有后现代的双重视野。在两岸四地文学交流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中生代诗人”这个概念,促进了两岸文学的合作与交 流。我认为,对现实的贴近是冒险的,因为诗歌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口号呐喊。诗歌创作也不能太口语化和散文化,诗人应该更注重运用意象的思考。

 

朱寿桐教授说:我现在想就这个题目来回归到我们今天晚上的这个主题。就是,华文文学研究的合作与发展。澳门大学中文系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原来我没有来之 前,这个合作是和北京大学合作。那合作合作不起来,我们这个中国经常说强强联合,强强可以联合,如果一强和一弱,没办法联合,会被吞掉,没办法联合。所以 我们真正的,我们体会到的这种学术上的合作和发展,还是我们兄弟之间,比方说不要那么远。

比方说英语文学,它是指包括英国文学在内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英语国家文学,它叫英语文学,这些都是这样的……,其次呢,也符合中国的文学传统,怎 么说呢?自中国文学的一个大师,叫程千帆先生,南京大学的非常著名的大师,程千帆先生已经过世了十多年,他过世之前的最后一部书,就是文学史,但是这个文 学史它绝对不叫中国文学史,它叫汉语文学史,这个老先生,他研究中国古代研究很透,突然发现不能用中国文学来概括先秦,那个时候没有中国这个词,所以概括 先秦是非常尴尬非常荒唐和非常不周严。

我们当初合作的目的就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港澳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以语言而不是以地域及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两岸文学的关系不至于太尴尬。我认为,无论是从世界发展的潮流还是从中国学术的传统来说,“汉语新文学”概念的提出,都能够解决部分问题。

 

 

傅天虹教授说:我今天到这里来好像不觉得累,这种累的感觉一扫而光了,我的一个感觉,有一些观念我们要改变,老讲“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哪个不会 做饭?我觉得这句话,应该重新这样讲:不能为无米之炊的,不算巧媳妇。感谢学校领导,特别是张明远院长,因为没有他们支持不可能有这个三年。

很早以前,我就憋了一股劲,这是什么样一股劲呢?这个劲,缘于距离。20多年前,那个时候,同学们现在都看到的《当代诗坛》这个杂志,我们支持了20多 年。那个时候,《当代诗坛》创刊的时候,在座的洛夫兄他拿3000块港币支持我创刊,3000块那个时候是一笔钱啊,他不仅拿钱,还动员他的亲戚叫慕容的 也拿了3000块,加起来6000块。那个时候我到了香港,那边洛夫、余光中望过来了,这边的邵燕祥、艾青也望过来了,因为诗人的这颗心,是不可能给海峡 隔断的,诗情是怎么能隔断呢?但是这种距离是存在的,这种隔阂肯定会被冲破,1988年两岸老诗人终于团聚北京。到北京后洛夫见到艾青讲的第一句话:你知 道那个时候,我到台湾去,挎包里面带的就是艾青诗集啊。他那个时候在艾青面前,跟那些记者讲:我是中国诗人!那些人老讲他是台湾诗人,所以今天讲的很多东 西大家都知道,“拼命三郎”为什么拼命,有了距离我们才想到了轨道,轨道是怎么铺的?火车响起来就是要两条轨道,有了轨道,这个距离在1988年就消除 了,两岸老诗人拥抱在一起了。但是,近20年来,感到更痛心的,是老一代的通了,但中年这一代,又越来越疏远了,我和简政珍在一起这么多年了,简政珍感觉 到,我也感觉到,大陆有大陆的政治环境,台湾有台湾的政治环境,两岸的政治对立形成了诗人没有办法进行交流,各搞各的。比如大陆方面不少人都怕惹政治,认 为台湾敏感,所以大陆里面有些选集,有些文学史,干脆就不选台湾的,全部是大陆的,中国作家协会最近出的一本《中国作家字典》,最近已经发行了,里面竟然 没有一个台湾诗人和作家,所以台湾那些陈水扁很高兴啊,因为你大陆里面已经在搞大陆独立了,你中国作家都变成大陆作家,那你不是帮他搞台独吗?

大家想想看,两岸诗人蓄集在那里的力量,我们洛夫兄1988年到了北京讲的那一句话“我是中国诗人”,一个身份确定的问题。你们不要说我是加拿大诗人,也 不要说我是台湾诗人,“我是中国诗人!”这句话里面是语重心长啊,这句话,不仅是在88年响,今天还在我耳边响,响得更厉害了,这句话将来还会响,一直响 到两岸有了轨道,所以为了铺这条轨道,弥合这种距离,我们在2007年就在我们这个现在这个会场里面,召开了“两岸四地中生代高层论坛及简政珍作品研讨 会”,就是在这个会场!我跟大家讲:没有钱,没有枪,都不要仅。因为后来我发现到,不管这个当官的嘴里怎么讲,不管那个人他怎么发言,他总有良心的,不过 良心有些是放到中间,有的藏起来的,你做了好事,总有人偷偷摸摸都要支持你。我们那个会结果来的人是出乎意料之外,那么多人。明天大家都可以看到的那些论 文集也已经整理出来了,这就是说这个轨道,它一旦找到适当的时候,每 个人都会成为“拼命三郎”,所以到了这里来之后,我也感觉到,目前朱寿桐教授,我真的是非常关心他,因为我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希望,有一种魅力。我感觉朱 寿桐教授提出的汉语新文学,它实际上是两岸四地整合的一个必然之路,因为它把一切都归结到语言上面来了,就是我们不谈你是台湾的还是大陆的或是海外的,我 们归结到语言上来。诗,本来就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更深的美学方面,简政珍教授也谈到了。

 

陈藩庚教授说: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他们的支持,使我们这个研究所在很多论坛,很多学术发展方面都起了很大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那我讲讲傅天虹他说他 跟我是患难兄弟,20多年了,也确实,我们从创办《当代诗坛》开始,那时候是十分艰苦的,当时我就感受到他那种拼命的精神,没有钱,也要办!他就到处找资 源,找这个支持,那个支持,他就找到了一些大家志同道合的朋友,坚持办《当代诗坛》,关键是他的拼命精神感动了我。现在我就回到我们“两岸文学发展”的主 题上。我就和院长说,不管是杂志也好,《当代诗坛》也好,或者是一个研究所也好,要发展一定要有合作,不合作你根本就寸步难行,我们研究所充其量,院长、 傅天虹兄、我、还有郭老师几个人,我们每个人每次研讨会写一篇论文也很不错了,也就是四篇,一年写几篇,也就是十来篇,那么在整个华文文学的发展中,你根 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甚至想兴风作浪那就更难了。当然这个兴风作浪是一种推动,是一种雄风,而不是那种搞搞阵的那种,那你要发展必须要找合作者,找团队。我 觉得傅天虹兄他这一点很好,他就是一个不但是在工作中他是拼命三郎,在找合作者中他也是拼命三郎,他是以很真诚的,很执着的,对诗歌的执着的追求去感动中 国的诗坛,包括中国的学术界的三山五岳的人马,这点我感触很深,有时候我都没有他的耐性,他的能耐,那时候他打电话,一次两次,有时候他亲自跑去,坐飞机 到人家那边去,做游说活动,争取他们支持。

 

    论坛最后是十分钟的提问环节,洛夫先生更即兴创作了一首诗。现场气氛更是十分热烈。很多同学表示自己学到很多深刻的东西,诗歌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张铭远院长最后做了总结,“中国诗人身上的血都是一样的,当身处不同文化背景,及诗人本身的个性使得交流成为必要。我觉得今晚的论坛是非常成功的,希望大家以后多来走亲戚,使这条轨道更加畅通。”

    81岁高龄的洛夫先生激情洋溢地说:“真正的诗歌就是一种回家的感觉,一种温暖的感觉,而我到师大来,到 研究所来,也是回家。”洛夫先生现在虽然是加拿大华裔,但仍保持着一颗中国心。他谈到国庆在加拿大看大阅兵时的感动和骄傲,指出枪尖炮利固然是一个国家强 大的标志,但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化。民族要统一就需要感情的交流,而诗歌的交流就是载体之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