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将"乡愁"诗增补完成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小木屋

      本人傅天虹已二十年不问世事,写诗立论自赏之馀,埋头做些遗嘱式的选诗存史工作,寄望後代。网络的兴起又让我燃起少许希望。今夜睡不着又 想披露一事,如今学校教材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诗,早算不完整的旧版了,显然是残缺的诗!三年前我受学校之托,专邀同乡好友余光中前来讲学。我校校园被誉为亚 州第一,加上师生群情激奋,余光中深受感染。3月29号晚朗诵会结束後,我们夫妇陪余光中饮咖啡时,余光中说:“《乡愁》是70年代初在台北旧居花20分 钟一挥而就的。写完觉得还没尽兴,所以一开始没发表。为写这首诗此前已积累了20年,20多年前离开大陆直到那时的感情一直没有表达,后来一朝表达,其实 不是灵感。”说到这里,余光中兄情不自禁,即时为他的乡愁诗又增添了如下一节:

余光中兄情不自禁,就是在这张抬子上增补写全了他的乡愁诗。今夜披露此事,欢迎转载,相信对余光中诗歌现象的研究,会有所助益。

附余光中来校讲学有关消息

        3月29日,应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之邀,被聘为文学院名誉院长的余光中就其诗风、诗与音乐等问题接受了《光明日报》、《文汇报》、《南方都市报》、《珠江特区报》、《珠江晚报》等新闻媒体的专访,谈吐之间尽显大师风范。

【诗风的转变】

“我 的作品出版是始于大陆,而不是台湾。”余光中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就读于厦门大学,并在《星光报》等文学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以及评论作品,开始了长达六十 多年的写作生涯。余光中早期诗风受到新月派的影响,同时由于自己所学的英文专业,形成了浪漫诗风。后来去了台湾,因为年纪太小,还没有乡愁。直到开始在美 国的留学生活,才初尝愁滋味。于是从现代主义诗风转为写作能够表现民族价值的诗篇。“70年代,我的风格趋于稳定,这是在我不断的困惑与挣扎后稳定下来 的。”

【永远的《乡愁》】

“《乡 愁》是70年代初在台北旧居花20分钟一挥而就的。写完觉得还没尽兴,所以一开始没发表。为写这首诗此前已积累了20年,20多年前离开大陆直到那时的感 情一直没有表达,后来一朝表达,其实不是灵感。”余老说到,“我也没想到《乡愁》这么受欢迎,这首诗已经变成了我的名片。许多人没见到余光中,先接到了这 张名片。可是现在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自己都遮住了。”

当记者问到台湾音乐人罗大佑把《乡愁》谱成歌,余老笑说虽然他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但是他觉得罗大佑谱的很好,余老很欣赏。

【写作的“四度空间”】

诗 歌、散文、评论、翻译是余光中写作的“四度空间”,余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道“因为我最初写诗,然后再写散文。我自己觉得,我的诗不完全在诗里,有 些诗跑到散文里去了,也就是说我的散文比较有诗的特质;我也觉得我的散文不完全在散文里,我的散文跑到评论里去了,因为我写评论时,喜欢写成散文的形式, 注重文采,注重感情。我认为我的文类有点互相融通的味道。”

【写作的“四度空间”】

诗 歌、散文、评论、翻译是余光中写作的“四度空间”,余老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这样说道“因为我最初写诗,然后再写散文。我自己觉得,我的诗不完全在诗里,有 些诗跑到散文里去了,也就是说我的散文比较有诗的特质;我也觉得我的散文不完全在散文里,我的散文跑到评论里去了,因为我写评论时,喜欢写成散文的形式, 注重文采,注重感情。我认为我的文类有点互相融通的味道。”

【对珠海分校学子的话】

余老对文学院学生记者说,来到北师大珠海分校,,感到空气特别清新,没有噪音,又远离闹市。这里是“别有天地非人间”,而且同学们还有这么多好的老师。所以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大学的四年,好好学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