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当代诗学论坛文集——林于弘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臺灣「年度詩選」對研究
──以2015年為例
林于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摘要
「年度詩選」的編選與出版,都會對詩壇的生態都會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2016年臺灣共有兩本具延續性的「年度詩選」問世,因此本研究即以《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這兩本性質雷同的專書進行分析,並分別從編輯(選)委員、選錄詩作的作者年段分布詩作行數分布等向度,進行量化的數據對比,並藉此比較並釐清兩本詩選的個別特色與迥異之處,且思索「年度詩選」未來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年度詩選」、現代詩、世代、詩人年段、詩作行數、量化

 
一、 前言
文學社會學者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認為:「所有文學活動都是以作家、書籍和讀者三者的參與為前題。總括來說,就是作者、作品及大眾藉著一套兼有藝術、商業、工技各項特質而又極其繁複的傳播操作,將一些身份明確(至少總是掛了筆名、擁有知名度)的個人,和一些通常無從得知身份的特定集群串連起來,構成一個交流圈。1」是以文化資源的分配與爭奪,也就成為誰能取得文化生產及消費主導的關鍵,這些少數的權威聲音,往往能主導風潮,甚至影響大多數人的觀點。畢竟,
 
在文學典律化的過程中,資源分配是最主要的核心關鍵,這也就是誰能取得主導文化生產與消費管道的問題。透過典律的形成與典範的塑造,極少數的權威聲音不僅能掌控潮流,同時也能影響大多數人的價值判斷,因此文學選的編輯與詩人所競逐的正是此一時空延伸的支配力。2
 
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也帶動文學出版的新氣象,各種文學選紛紛蔚為風潮3,這種訴諸「精華回顧」的年度合集,不但嘗試速寫出各類文學的年度風貌,也寓含著建構文化霸權(culture hegemony)的強烈企圖。
1983年爾雅和前衛出版社同時推出《七十一年詩選》和《1982年台灣詩選》4,四年後,前衛版《台灣詩選》終止出版。到了1990年代,《年度詩選》改頭換面之後仍持續出版5;而「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策劃《中國詩歌選》也從1994年開始起步;前衛版的各種年度文學選則以《台灣文學選》名義重新復活6,但後二者稍後皆宣告中止。
新世紀以後,《年度詩選》固定由蕭蕭、白靈、向陽、陳義芝和焦桐逐年輪編,其中在2003年再改由「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並將名稱修正為《2003臺灣詩選》7,改變後的模式運行迄今。至於繼承前衛版的「年度詩選」,則在春暉出版社的支持下,於2009年印行《2008年臺灣現代詩選》,並由江自得、鄭烱明、曾貴海、利玉芳、莫渝、林鷺等六位編選委員擘畫,出版也接續不輟。
2016年初,兩本「年度詩選」陸續問世,針對版本的差異,莫渝就指出:「近年來,持續年度詩選編輯出版的兩種版本:二魚版和春暉版,有人將之簡稱為北版和南版。文化發展與地理位置互有密切關聯,是否也可以從這兩部詩選見出端倪,值得有心人士進行研究分析。8因此本研究即以《2015臺灣詩選》(臺北:二魚,2016.03)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高雄:春暉,2016.04)這兩本性質雷同的「年度詩選」作為研究對象,並分別從編輯(選)委員、選錄詩作的作者年段分布,詩作行數分布等向度進行分析,以釐清兩者之間的共相與殊相。
 
、「年度詩選」的編輯(選)委員比較分析
《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皆以臺灣當年發表於各平面報刊雜誌的現代詩作為選錄對象,兩者的收錄對象與時間斷限相同。至於在書籍的版式部份,兩本「年度詩選」開本雖然相同,但版式頗有差異,《2015臺灣詩選》是橫排右開,《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則是豎排左開,頗有打對牌的意思。至於內文編排則大致相同,兩書都是序文先行,之後是各家詩作,詩作次第則依發表先後排列,惟《2015臺灣詩選》在詩作之後皆有「作品賞析」,《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則只有詩作。全部詩作之後兩書皆有「作者近況」與「作者簡介」,前書則一併選出「年度詩獎」,2015年得主為臺語詩新銳──李長青。至於在頁數和定價,《2015臺灣詩選》共227頁,定價320元,並有公部門贊助9《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共128頁,定價200元。
兩本詩選雖各有傳承,但在最近一次調整後,皆採取主編與編輯(選)委員會議的選稿模式。《2015臺灣詩選》值年主編是蕭蕭(蕭水順),《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序文則由莫渝(林良雅)撰寫(由此推斷其為該年主編)。兩位主編性別相同、年齡相近,且於1970年代同為「後浪詩社」(詩人季刊)同仁,而出生地一在彰化,一在苗栗,蕭蕭長久以來皆在中學及大學任教,莫渝則是退休多年的小學教師,兩位均有長期任教經驗。蕭蕭和莫渝在刊物編輯、創作發表與學術表現皆有一定成就,但蕭蕭在數量上有明顯優勢,莫渝則有法文翻譯的專長(參見表1)。不過蕭蕭主編《2015臺灣詩選》收錄了莫渝〈貓筆記〉(選二),但莫渝主導《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卻未收錄蕭蕭詩作,這也是值得深思的現象。
 
表1 《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主編背景分析
 

若再放大範圍以所有編輯(選)委員的背景分析,我們可以發現《2015臺灣詩選》五位編輯委員都出生在1947-1956年,皆為男性,出生地較為分散(彰化臺北、南投、花蓮、高雄),但在學術上皆有碩士以上學歷,目前也都在大學任教,也都曾獲得重要的文學獎項;三位出身報紙副刊(聯合報、自立晚(早)報、中國時報),兩位則是詩社(刊)的靈魂人物,其引領風潮的實力不容小覷(參見表2)。
 
表2 《2015臺灣詩選》輯委員資料一覽表
 

至於《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的六位編選則為四男二女,性別相對平衡,年齡在1946-1955年,出生地則集中在中南部(苗栗、臺中、高雄、屏東、屏東、台中),三位男性具有醫學專業背景,六位皆為笠詩社成員,五位得過吳濁流文學獎,且與《文學臺灣》、「台灣筆會」等團體關係密切,彼此同質性頗高(參見表3)。
 
 
表3 《2015臺灣現代詩選》編選委員資料一覽表

 

 
    整體而言,《2015臺灣詩選》的傳承歷史較為悠久,運作有固定模式是優點但也可能是積弊。該書編輯團隊皆為詩壇主流,詩選出版亦能獲得公部門補助,其流通與影響程度相對可觀。
《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則為後起之秀,自能修正另一團隊在性別分配的偏差。但組成團隊年齡同樣偏高,以及委員同質性過高的疑慮,比起前者尤有過之。
由於《2015臺灣詩選》率先「正名」取得「臺灣」的代言權,迫使後起的《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只得另加「現代」以為區別,但平心而論,前者偏向「現代」的趨勢較為明顯10,後者主導「臺灣」的企圖毋庸置疑,但兩者有意相互切割,就連「編輯委員」與「選委員」的一字之差也不放過,彼此較勁之心顯而易見。
 
三、「年度詩選」選錄詩人詩作比較分析
 
    「年度詩選」以選錄詩人詩作為主要內容,而在詩人的部份,世代(generation)問題是相當重要的考慮,故以下先行分析入選詩人的出生年段以為佐證。
 
(一)選錄詩人年段分布分析
 
《2015臺灣詩選》共收錄94人94首詩作。以年段來看,1960-1969年26人最多,1950-1959年23人次之,1980-1989年14人列第三,1940-1949年10人第四,1970-1979年9人第五。若以常態分布來看,1980-1989年的選錄詩人明顯較高,這應是選錄者有意為之的結果(參見圖1圖2)。
 
 
 
 《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共收錄32人32首詩作。以年段來看,1960-1969年10人一枝獨秀,1940-1949年與1950-1959年同為8人並列第二,1930-19391970-1979和1980-1989皆為2人並列第三,人數相差頗為懸殊。但若以常態分布來看,則有明顯偏重中間三個年段的趨勢(參見圖3圖4)。
 
 
 
《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的選錄作者統計,可總合成圖5,但因雙方數量差異頗大,故再轉化成百分比以為對照(參見圖5、6)。
 
 
 
以比率的統計觀察,1950-1959與1960-1969 這兩個年段的詩人群,是兩本「年度詩選」的重點所在,合計超過50%,亦可看見兩本詩選的共相。另《2015臺灣詩選》的年段分布較廣,其中1970-1979與1980-1989這兩個年段的年輕詩人,合計約有25%,似有刻意為之。《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年段分布較窄,收錄狀況則側重1940-1949的中生代,比率達25%。
 
(二)選錄詩作行數分布分析
 
接著再以《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的選錄詩作,進行其行數的分布及分析統計。
《2015臺灣詩選》的詩作行數以11-20行最多,21-30行次之,10行以下第三,31-40行第四,40行以上則只有2首(參見圖7)。
 
若改以比率觀之,11-20行占41%,21-30行占34%,10行以下占13%,31-40行占10%,40行以上為2%(參見圖8)。
 
《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的詩作行數以21-30行最多,11-20行和31-40行次之,40行以上排第四,10行以下則未見(參見圖9)。
 
 若改以比率觀之,21-30行占34%,超過1/3,11-20行和31-40行各占25%,40行以上則為16%(參見圖10)。
 
 
 《2015臺灣詩選》與《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的選錄詩作統計,總合圖11,但因雙方數量差異頗大,故再轉化成百分比以為對照。(參見圖12)。
 
 
以比率統計觀察,《2015臺灣詩選》雖然篇幅較多,但選詩反而偏向短小,20行以內的比率達到54%,40行以內達98%;至於《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則不選10行以下的詩作(方群〈下流社會〉3行四節共計12行,是其中最短的詩作),40行以下的詩作也達84%。可見不論是那一本「年度詩選」,對於長詩是相對忽視。不過詩選厚薄和容納詩作的長短並不一定相關,《2015臺灣詩選》雖然頁數較多,但選錄詩作相對短小;《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頁數雖不及前者一半,但選錄詩作的行數相對較長。可見選錄詩作的長短,或許與主編品味與運作思維有關,但選錄較短詩作可以容納較多作者的考量,也讓短詩在「年度詩選」中有較多的曝光機會。
 
四、結語
 
Terry Eaglton嘗言:「文學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社會,它之所以攸關緊要,就在於它不折不扣是一種完整的社會意識形態。11」因此,「社會結構的轉型深深地影響到今日整體的文學現象,而文學也在反映現實之際以某種程度的力量不斷地改變社會。12」布爾迪厄也認為:「位置之間客觀關係的網絡或圖式。這些位置的存在,它們加諸於其占據者、行動者以及機構之上的決定作用,都是通過其在各種權力的分布結構中的現在的與潛在的情境客觀地界定的,也是通過其與其他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而得到界定的。13」場域並非是客觀的實體存在,而是群體之間的共同想像領域,場域進一步透過長時間實踐,也將影響群體內部的習性。所以,
 
「年度詩選」的勃興及發展自有其相關的時代背景配合,而「年度詩選」在編輯組合與編選方式上,也的確能建立某些固定的「默契」,因此其對現代詩壇的見證與影響,自然也有其一貫性與權威性。故藉由「年度詩選」的編選與出版,也能表現出新詩版圖的變遷軌跡,及詩壇權力的抗衡消長。14
 
身為編選委員的莫渝也說:「兩組以上不同的作業員,有立場相異亦有心同理同的觀點,競合關係必然存在。15《2015臺灣詩選》和《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當然存在著如此的互動競爭。只是,「『年度詩選』的運作策略,本就是透過依恃主義(clientelism)的原則來建立統治集團,進而以集團力量統攝派系,再運用派系操作各項統治機器,最後再回頭利用這些力量掌控資源。而各種詩選的運作模式,也幾乎都循此途徑進行。於是黨同伐異、是己非人的觀念,也就屢見不鮮,所謂的『公平』,只有在相互認同的派系領域內才可能被嘗試實現。16
 
「年度詩選」在選錄詩人的標準上,也並非全然以作品的優劣為判準,包括幕後的資本家、主編和編委的預設形態,以及派系屬性、媒體關係等等,都會直接影響到個別「年度詩選」所偏離的方向。而就算能摒除這些干擾因素,源自編輯內心的審美判準,更是牢不可破的主觀認定。17
 
所以,雖然每一種詩選的編輯(選)者都極力強調自己(團隊)的態度客觀嚴謹,但是以傾斜思考妄想追求水平的展現,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換種態度來看:
 
 文學年度選既不是科舉、也不是選美,詩本身也沒有一套量化的度量標準,因此,充其量只能視為一種抽樣記錄,呈現編選者的偏見,以求同好者饕餮一番而已18
 
雖說「編選的作業應是對該年詩作者的激勵與肯定。19」,但坦然而言,「選詩絕對是主觀的作業,牽涉到選輯者的詩觀、品味等等,因此似乎不免會充滿偏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20」然而「年度詩選」的標竿作用,也自然被賦予崇高的象徵意義。因此其與「主流」結合的趨勢,也就是理所當然。身為編輯委員的白靈就表示:
 
 有資格入選「夢幻隊伍」的總是集中在其中少數幾種著名刊物上,多數詩人好像在進入「核心」隊伍之前,總是得在「邊緣」隊伍中「蹲」上好一段時間21
 
「年度詩選」的編輯(選),既是崇高權力的託付,也是客觀美學標準的建立,從2015年的選錄結果來看,兩本「年度詩選」展示了或同或異的腳步,至於之後將會如何發展?是漸行漸近的擁抱?還是相遇之後的別離?未來的一切,或許只能交給不停演變的未來,等待歷史的時空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白靈(1996),《八十四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
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新發譯(1993),Terry Eagleton著,《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李魁賢(1994),《一九九三臺灣文學選》,臺北:前衛出版社。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莫渝(2016),《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高雄:春暉出版社。
陶東風譯(2006),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文化與權力  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葉淑燕譯(1990),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蕭蕭(2016),《2015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注释:
 
1. 葉淑燕譯,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1990),頁1。
2.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2004),頁100。
3. 臺灣地區重要年度文學選集除爾雅版小說選起自1976年之外,九歌版散文選起自1981年,前衛版詩、散文、小說選皆起自1982年,爾雅版詩選起自1982年,文學評論選起自1984年,希代版散文及小說選起自1986年,其他尚有零星出版的年度選集也多在此際誕生。
4. 另「金文圖書公司」也曾在1984年出版由郭成義主編的《當代臺灣詩人選》(一九八三卷),不過只維持一年便無疾而終。
5. 原本已宣告中止的《八十一年詩選》,在瘂弦、向明和梅新的奔波後,獲得文建會資助,於是「年度詩選」的編選工作,便轉由「現代詩社」承擔,《八十七年詩選》再由「創世紀詩社」接辦,《八十九年詩選》又由「臺灣詩學季刊」接辦。
6. 該書為詩、散文、小說、(1993另含評論)的年度合併選集,由「臺灣筆會」企劃,自1994年出版《一九九三臺灣文學選》。
7. 書名的具體改變有二:首先是將民國紀元改成西元,其次是將「詩選」加上「臺灣」二字。
8. 莫渝,〈境內域外的現實關懷──《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話語〉,《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高雄:春暉,2016),頁05。
9. 《2008臺灣詩選》為止,皆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贊助出版,而從《2008臺灣詩選》起,則由臺北市文化局贊助出版
10. 不過《2015年灣詩選》將「年度詩獎」頒給臺語詩新銳──李長青,也某種程度地顯現對本土的肯定與認同。
11. 吳新發譯,Terry Eagleton著,《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1993),頁53。
12.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頁4。
13. 陶東風譯,戴維.斯沃茨(David Swartz)著,《文化與權力  布爾迪厄的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2006),頁136。
14.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頁98。
15. 莫渝,〈境內域外的現實關懷─《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話語〉,《2015年台灣現代詩選》,頁05。
16. 同註14,頁112。
17. 同前註。
18. 李魁賢,〈編選後記——選詩的偏見〉,《一九九三臺灣文學選》(臺北:前衛,1994),頁309。
19. 同註15。
20. 同註18,頁307。
21. 白靈,〈詩的夢幻隊伍〉,《八十四年詩選》(北:現代詩,1996),頁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