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当代诗学论坛文集——刘福春的文章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一写就错的新诗
——以卞之琳为例
刘福春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949年,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管是解放区来的诗人, 还是国统区的诗人都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有些诗人自觉跟不上新的时代停止了写作。有些诗人焕发出新的激情迎接这 个时代,但又屡屡出现问题,不得不最后退出。卞之琳 1950年代的新诗写作或 许带有典型意义。


   1950年,停笔 10年的卞之琳又开始新诗写作。
   1950年 7月 23日《人民日报》刊出《向朝鲜人民致敬》。

   1950年 8月 1日《大众诗歌》第 2卷第 2期刊出《台湾和朝鲜》。

   1950年 8月 1日《人民文学》第 2卷第 4期刊出《战争与和平》。

   1950年 11月 19日《人民日报》刊出《我们挺上去》。
   1951年 1月 10日《新观察》第 2卷第 1期刊出《天安门四重奏》。

   1951年 2月卞之琳的诗集《翻一个浪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为“新文学 丛刊”之一种。诗集收《翻一个浪头》、《美国鬼烧红了大炕:一个比喻,不是谣 言》、《工厂就是战场》、《寄到朝鲜给我们的志愿部队》等诗 23首。
   卞之琳讲:“去年十一月,抗美援朝发展为壮阔的运动了,我也就从七日起, 到三十日止,放手写了二十几首诗。写的时候,我主观上觉得又是响应号召又是 自发,又当政治任务又当艺术工作,又是言志又是载道,用形式就内容也没有困 难。三个多星期写八百多行(我的《十年诗草》只有一千多行,而后十年更是寸 草不生),在产量贫乏的我,算是一次丰收(这些诗,除了一二首,例如《天安 门四重奏》,合成一个小集子,叫作《翻一个浪头》,现在已经在上海平明出版社 印出了)。”(《关于“天安门四重奏”的检讨》,1951年 4月 10日《文艺报》第 3卷第 12期)

   卞之琳的这些写作很快就遭到了批评。

   1951年 2月 10日《文艺报》第 3卷第 8期以《对卞之琳的诗〈天安门四重 奏〉的商榷》为总题刊出李赐《不要把诗变成难懂的谜语》和承伟、忠爽、启宇 《我们首先要求看得懂》2篇文章及编者按。李赐讲:“这诗难懂的地方很多, 其所以难懂,恐怕是由于作者过多地在形式上追求,而没有更好地考虑这样的形 式能否恰当地传达诗的内容。”“譬如说,作者为了讲求节奏的和谐,排列的整齐, 结构的严密,将一些字句轻易省略、倒置,使得诗的意义不明白,使人不易读懂”。 “作者创造了一些不明不白的意象,使得他的诗不但没有加深人民的印象,没有 给人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反而使人如堕五里雾中。”“我们读了这首诗,觉得这 样的倾向是不好的。我们觉得,作者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去体会新的生活中人民大 众的情绪,去捕捉那些生活中真实的诗的意象,也没有很好去学习、提炼群众的 语言,而只是较多地在形式上用功夫,想用硬造的语言和形式来补救生活、感情、 思想的贫乏。这就是《天安门四重奏》所以令人难懂的主要原因。”承伟等说: “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天安门歌颂新中国,但是整个诗篇所给予读者的,只是一 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以及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这首先就表现在这首诗的语言方 面。”编者按:“卞之琳同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写了许多歌颂祖国的光荣,歌颂 中国人民伟大的正义行动,揭露美帝侵略暴行的诗篇。这些诗篇都表现了诗人在 火热的斗争中的高度热情,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但他的某些作品,在语言上, 在形式的运用上,还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这里发表的是几位同志对他的《天安门 四重奏》的意见,我们觉得这是可以提出来与作者、读者共同研究的。”
   1951年 4月 10日《文艺报》第 3卷第 12期刊出卞之琳的《关于“天安门 四重奏”的检讨》。卞之琳讲:“我当初以为《新观察》的读众大多数也就是旧《观 察》的读众,只是刊物从本质上变了,读众也从本质上改造了。我以为这些知识 分子对这种写法大致还看得惯,那么只要诗中的思想性还够,多多少少会起一点 好作用。现在我知道我的估计错了。《新观察》的读众面扩大了,我应该——而 没有——扩大我对读众负责的精神。这是第一点。其次,我以为一般读众,在刊 物上碰到不大懂的作品,还会放过不看的。我的估计又错了。现在读众拿到一本 刊物,就要篇篇认真的读起来,读得彻底,什么疑难也不肯放过的,我应该——而没有——加深我对读众负责的精神。总之,我了解世界是变了,可是还没有明 确的,具体的体会到变的深度,深到什么样子。这主要是因为我这些年在教书与 研究以外,太缺少了实践。”
   1951年 6月 1日《人民诗歌》第 2卷第 4期刊出柳倩的文章《评〈翻一个 浪头〉》,批评卞之琳“对抗美援朝的看法和思想方法上都有着某些不大不小的问 题”。
   1953年年初,卞之琳到浙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将近一年,期间两次到江 苏松江专区及苏州专区吴县等地访问。在吴县时写成诗 5首。

   1954年 1月 7日《人民文学》1954年 1月号刊出《秋收二首》。

   1954年 2月《文艺月报》1954年 2月号刊出《采菱》《采桂花》《叠稻罗》。

   1954年 6月 7日《人民文学》1954年 6月号刊出文外生的批评《读诗人卞 之琳的五首近作》,批评讲:“卞之琳先生的诗给一般读者的印象是难懂的。远的 如《十年诗草》不去说它了。近的如《天安门四重奏》(发表于一九五一年出版 的《新观察》第二卷第一期),就曾经受到读者的批评。卞之琳先生还曾作过自 我检讨,表示接受‘首先看得懂’的要求(见《文艺报》第三卷第十二期《关于 〈天安门四重奏〉的检讨》一文)。卞之琳先生在诗歌方面的努力及其成绩,是 大家都知道的。正因为这样,大家就非常关心卞之琳先生,热切地期望着这位有 成就的诗人能克服自己创作上的缺点,为人民写出更好的诗来。前些时,知道卞 之琳先生已经到了农村,并且准备长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我们都很高兴。诗 人是在接受读者‘首先看得懂’的要求以后下乡去的,我们猜想诗人的新作品一 定不会重蹈《天安门四重奏》的覆辙,因此就更加热望诗人的新作品及早问世。” “就在这样的热切期望下,我们终于读到了卞之琳先生的五首新作(发表于今年 一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搓稻绳》《收稻》和发表于今年二月号《文艺月报》 上的《采菱》《采桂花》《叠稻罗》)。但是,说实在话,结果使我们很失望。”“和 《天安门四重奏》比起来,这五首诗应该说是容易懂一些的;但这仅仅是程度上 的差别,诗人并没有从本质上克服表现在《天安门四重奏》中的严重缺点。也就 是说,诗人还是没有很好满足读者‘首先看得懂’的要求。”
   1958年 3月 25日《诗刊》1958年 3月号刊出《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

   1958年 5月《诗刊》1958年 5月号以《对卞之琳“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 的意见》为总题刊出刘浪《我们不喜欢这种诗风》、徐桑榆《奥秘越少越好》文 2篇。刘浪文章讲:“‘十三陵水库工地杂诗’的最后一首‘十三陵远景’是不够 健康的。十三陵本是封建帝王死后葬身之地,陵园中的任何一花一草,一土一石, 都凝结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泪,兴建陵园时又有多少劳动人民付出了生命!应该 说十三陵是封建帝王留下来的罪证。‘十三陵远景’全诗共四节,诗人并没有对 封建帝王的罪行予以尖锐有力的谴责和鞭打,反而用了十行来描绘封建帝王的情 趣和威风……这种笔调,很难看出诗人是抒人民之情。相反,在诗中的其余六行 中,除了‘人民翻身了’和‘人民的大花园’以外,也看不出诗人对于翻了身的 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英雄气概给予应得的歌颂和礼赞。这就很难令人理解诗人在面 对‘十三件小古董’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徐桑榆文章讲:“这组诗在 思想感情,语言逻辑、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一些使人摸不透的奥秘。我以为,这 种奥秘越少越好;因为它妨碍正确、生动的表达思想感情,破坏艺术画面,损害 甚至歪曲艺术形象。”“必须注意的是,诗人的语言和风格是长期形成的。这里我 们不妨提一下旧事。”“诗人解放前的作品我们暂不讨论。五一年,诗人发表了‘天 安门四重奏’,因晦涩难懂,受过批评;诗人接受了批评,保证以后的作品能让 大家懂得。五四年诗人又发表了一组农村诗歌(五首),但又是奇句充篇,难读 难讲,读者又向诗人提出过意见。现在是五八年了,而这组诗又具有以往那些诗 歌的缺点。看来,要不是诗人喜爱这种特殊的语言和风格,就是诗人难于改变自 己的习惯。”
   1958年 7月文学研究编辑部编的文学研究增刊《我们和阿拉伯人民》由人民文 学出版社出版,刊出卞之琳的诗《支援三首》。此后至 1976年再未见有诗发表。


附录:


   天安门四重奏
            卞之琳


万里长城向东西两边排,
四千里运河叫南通北达:
白骨堆成了一个人去望海,
血汗流成了送帝王看琼花!

 

前一脚滑开了,后一脚扎牢,
右手冻裂了,左手向前伸:
雪山,太行山,看历史弯腰,
草地上,冰天下,中国在翻身!


 


月洞桥两边垂杨柳,
桥底下翘来月牙船,
船里打鱼人皱眉头,
水田里姑娘眉不展。

 

红粉女飘零,车站挤,
红粉墙上头炸弹飞,
工人带农民扫飞机,
篱笆开,墙倒,门锁碎!

 


“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天安门汇合了几万万条路,
四万万七千万颗心集中,
五千年历史一气都打通。
五月四日在这里发出芽,
十月一日在这里开成花。
弯腰折背就为了站起来,
排山倒海才笑逐颜开。
本来是人民筑成的封建顶,
人民拿回来标上红星,
华表伸起来向飞机招手,
石桥拱起来看汽车像水流:
昨天在背后都为了今天,
今天开出了明天的起点。
天安门开启了东方的光芒,
天安门大开,全世界辉煌!



说修桥铺路,一招呼,
千山万水来,唤同志;
挖北海,动几挑泥土,
对沙漠发出了通知!


锅炉里开花,石榴红,
麦浪亮晃晃,电镀金,
燕子飞,个个人轻松,
鱼跳上船头,喜上心!



谁想要建设,谁想要破坏;
谁想要和平,谁想要战争;
谁想要幸福,谁想要灾害?
天安门为自己也为别人!


天安门把蓝天当作蓝图样
(注)1
天安门飘红旗就标志行动!
斗争和创造翻起来一个浪,
中国和全世界联一道长虹!


十一月二十七日

 

注释:

[1](注)建筑的设计图样叫“蓝图”或“蓝图样”。(1951年 1月 10日《新观察》第 2卷第 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