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在京隆重举办
--当代诗学论坛在京隆重举办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http://www.poetry-cn.com/?viewnews-87297

      
 

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6月26-27日在京隆重举办

        2010年6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协办的“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当代诗学论坛机制下继2007年珠海、2008年澳门举行的两届当代诗学论坛以来的又一次盛会。
        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新诗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诗人,如谢冕、洪子诚、吴思敬、王光明、杨匡汉、黄维梁、朱寿桐、傅天虹、程光炜、简政珍、赵敏俐、王家新、江克平、戴迈河、唐晓渡、刘福春、林莽、林静助、向明、白灵、萧萧、罗振亚、孟樊、王润华、刘士杰、李怡、林于弘、金龙云、黄梁、西渡、北塔、张桃洲、张松建、陈仲义、古远清、沈奇、路羽、丁旭辉、王珂、郑慧如、翁文娴、马永波、周瓒、张洁宇、孙晓娅、李润霞、夏婉云、杨四平、霍俊明、王士强、张立群、王永、冷霜、史言、陈敢、冯雷、李文钢、罗小凤等7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50余篇,无论就代表人数和论文的篇数,均比前两届当代诗学论坛有所增加,是一次经过精心筹备、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会议。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新世纪十年中国新诗的回顾与反思”,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和诗人们采用发言人主讲、评议人点评、听众提问的国际研讨方式,回顾新世纪十年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现状,总结经验,探讨新诗的本体特征与建构策略,并就如何拓展新诗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诗歌生长点,以推动两岸四地中国新诗创作与理论的深入发展与繁荣发表真知灼见,展开深入、广泛的讨论与争鸣。
        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谢冕先生指出,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奇迹没有发生,而我们依然等待”,他认为“诗歌是做梦的事业,我们的工作是做梦”,表示要心怀梦想,期待诗歌奇迹的出现。简短的开幕式后,论坛安排了七场研讨会。两岸四地老、中、青三代诗学专家在自由的气氛中,就“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创作态势剖析、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诗歌理论批评研究、两岸四地新世纪十年重要诗人研究、两岸四地中生代诗人比较研究、两岸四地新诗史写作比较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真诚地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极具建设性和启发性。大家一致认为新世纪十年来新诗创作和理论探索已取得一定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诗学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探寻新诗发展路径。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作了闭幕式致辞,他针对此次会议上被广为引用的“奇迹没有发生,我们还在等待”(谢冕语)指出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要创造产生奇迹的条件,首先要重新建立我们看待诗歌的方式,如老一代学者和诗人放下年龄、资格、辈分和美学标准等方面的傲慢心理,关注和培养年轻诗人和学者等诗歌后续力量。此次会议汇聚了3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老中青三代学者、诗人,无疑是这一理念的一次实践,将进一步推动新诗的发展。

                                                 (罗小凤报道)

 相关连接:http://www.poetry-cn.com/?viewnews-87297

 

会议议程

(一)6月26日   周六上午  地点:孟端45号院锦绣山河会议厅

9:00-9:30                   开幕典礼     

主持人:吴思敬

发言人:谢  冕;赵敏俐               

9:30-10:00               大会合影

10:00-11:45                    研讨会第一场

主持人:王光明

讲评人:郑慧如

发言人:

洪子诚:诗与历史——对《中国新诗总系》的讨论(摘要)

杨匡汉:饮之太和

王润华:《海外新诗钞》:周策纵的“海外五四新诗学”

黄维梁:虽九读其犹未懂:近年台湾的新诗创作态势个案述评

向  明:台湾诗歌发展的突破与自律——成长中台湾现代诗的特色

林静助:论跨世纪台湾图像诠释的意义及其脉络

——从现代诗创作抽样检视台湾图像的变异

金龙云:对中国诗歌的几点期待

Michael Martin Day:十年的网络诗歌

(二)6月26日   周六下午  地点:孟端45号院锦绣山河会议厅

14:00-15:30                    研讨会第二场

主持人:翁文娴

讲评人:沈 

发言人:

罗振亚:喧嚣背后的沉寂与生长:新世纪诗坛印象

王光明:近年诗歌的民生关怀

黄  粱:人之树:新世纪大陆先锋诗歌的文化图像

陈仲义:十年网络诗歌雏议

程光炜:诗歌史如何面对新世纪诗歌

张桃洲:90年代诗歌“遗产”——新世纪诗界观察札记之一

霍俊明:博客时代·日常诗学·家族叙事——新世纪十年女性诗歌的一份个人阅读札记

林  莽:

15:50-17:30                    研讨会第三场

主持人:李 

讲评人:朱寿桐

发言人:

白  灵:平行与交错——《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出版的意义和影响

傅天虹:论“汉语新诗”的理论运行与美学价值

简政珍:意象叙述美学──以中生代诗人为例

张立群:历史的“出场”与经典化趋向——从世纪初诗坛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谈起

杨四平:喜剧氛围下的差异与生成——新世纪新诗理论批评纵横谈

孙晓娅:新诗与大众传媒

王士强:新世纪十年诗歌热点问题回眸

罗小凤: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

(二)6月27日     周日上午    地点:竹园宾馆醉杨轩

8:30-10:00                    研讨会第四场

主持人:傅天虹

讲评人:古远清

发言人:

李翠瑛:飞翔的语言——论台湾新诗语言之虚拟意象

萧  萧:跨界越位的后现代:以林德俊《乐善好诗》为例

孟  樊:苏绍连的散文诗

林于弘:席慕蓉新诗的草原书写研究——以《我折迭着我的爱》为例

夏婉云:鸾生与变身——论唐捐诗生发的时空

丁旭辉:杨佳娴诗作的古典新象

史  言:余光中新诗嗅觉意象蠡测:——余诗身体感研究的一个侧面

路  羽:论海外流散诗人的写作——以诗人黄河浪为例

10:20-12:00                    研讨会第五场

主持人:简政珍

讲评人:陈仲义

发言人:

朱寿桐:汉语新诗与汉语新文学的学术辩证——从诗人傅天虹的文学状态与学术追求谈起

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

沈  奇:个人、时代、与历史反思

李  怡:艾青的警戒与中国新诗的隐忧——重审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姿态

刘士杰:沉思中显现静穆的诗美——浅论西川的诗

西  渡:黑暗诗学的嬗变,或化蝶的美丽

——试论新时期女性诗歌的意识转变,以翟永明和池凌云为中心的一个观察

冯  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

北  塔:述论何其芳诗的英文翻译

(二)6月27日     周日下午     地点:竹园宾馆醉杨轩

14:00-15:30                    研讨会第六场

主持人:萧 

讲评人:罗振亚

发言人:

郑慧如:诗现实的当代性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

张松建:“抒情”诠释学——论中国现代抒情诗学的三个结构

马永波:当代诗歌中的元文学意识

王  珂:新诗诗体研究的成绩和问题——诗体建设“伪话题”之争透析

陈  敢:新诗理论与批评的现代性

王  永:诗人传记:作为文学史的互文

李文钢:现代汉诗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倾向反思

 

15:50-17:30                 研讨会第七场及闭幕式

主持人:孟 

讲评人:程光炜

发言人:

江克平:在诗歌和纪录之间:于坚的艺术追求

孙基林:叙述的诗性如何成为可能

王家新:

唐晓渡:

李润霞:

喻大翔:汉语象形诗探索札记

闭幕词:洪子诚

 

     会议代表名录(以姓氏拼音为序)

 

白 

台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北 

中国作家协会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陈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陈仲义

厦门职工大学中文系教授

程光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丁旭辉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文化事业发展系副教授

高秀芹

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

傅天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教授

古远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洪子诚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教授

黄 

青铜诗学会会长

黄维梁

台湾佛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霍俊明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简政珍

台湾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教授

江克平

柯盖德大学 Colgate University (美)副教授

金龙云

韩国东亚大学校中语中文学科教授

冷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李翠瑛

台湾元智大学副教授

李润霞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林静助

台湾“中国诗歌艺术会” 理事长

林 

《诗刊》社编审

林于弘

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刘福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士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呂淑玲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

路 

当代诗学会秘书长

罗振亚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永波

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孟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副教授

Michael Martin Day

National University(英)副教授

钱文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米家燕

美国新泽西大学教授

沈 

西安财经学院教授

史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研究助理

孙基林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教授

孙晓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

唐晓渡

作家出版社编审

王光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

王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润华

台湾元智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士强

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吴思敬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

翁文娴

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夏婉云

耕莘文教基金会董事

西 

中国计划出版社编审

向明诗人

 

萧 

台湾诗学季刊社社长

谢 

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教授

许寓佳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共同教育中心讲师

杨匡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四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喻大翔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授

张洁宇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立群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松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桃洲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雅秋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郑慧如

逢甲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朱 

《文艺争鸣》杂志社编审

朱寿桐

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冯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李文钢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读博士

罗小凤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在读博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