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成立三周年志庆暨合作成果发布会
张铭远所长谈六大特色
发布时间:2021-05-10 20:09:24来源于: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

        今天这些成果的取得,要感谢两岸三地兄弟院系的精诚合作,感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感谢校领导的关心扶持。感谢台湾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及院长简政珍教 授、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教授、我校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洛夫先生,还有今天没到场的首都师范大学新诗研究中心及吴思敬 教授、当代诗学论坛机制召集人屠岸先生、谢冕教授、我院名誉院长余光中教授、白先勇教授,以及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的各位顾问和特约研究员。感谢珠海市 社科联及杨穆主席、珠海市作协及胡的清主席、广东省社科院谢镇泽先生。

三年来,华文所在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六大特色,在此,我谨代表国际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将这六大特色向各位概括汇报如下:

一、以发展为己任。三年前的10月,在研究所定名之时,经过再三斟酌最后落到“发展”二字。当时,研究所在40多名海内外作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的见证下隆重成立,“发展” 二字得到高度的认同。充分践行了华文所成立之时以“推进华文文学发展”为己任的宗旨。

二、以服务为机制。从一开始研究所就努力在机制上有所创新,研究所不是一个封闭的研究机构,而是一个开放的、为华文文学发展服务的平台。三年来,研究所汇 聚了两岸四地众多专家学者、诗人作家,策划及举办以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两次,成立了两岸四地当代诗学高层论坛机制,策划组编了20余种图书,作者与编 者遍及两岸四地。

三、以两岸为平台。这个两岸包括海峡两岸、界河两岸,也包括大海的两岸和大洋的两岸。过去的三年研究所的平台功能主要辐射于两岸四地。目前,这个开放的服 务平台在两岸四地已获得了充分的肯定。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会同两岸四地的力量与大海彼岸和大洋彼岸的华文力量会合,发展更加广阔的华文文学发展平台。

四、以合作为命脉。交流与合作是新世纪华文文学发展的趋势,而交流与合作也是研究所存在和发展的命脉,没有交流合作,不可能产生这些成果,没有交流合作,也不可能有华文所的今天。三年来,两岸四地华文文学界的精英往来珠海频繁,珠海已隐隐成为诗人必到之地。

五、以诗学为灵魂。在华文所所展示的诸多成果中,有论文、诗评和诗作三大类。而诗学是三类成果的灵魂。由华文所学者倡导以及与合作学者共同倡导的“两岸中生代诗学”、“汉语新诗学”等诗学新理念,引发了华文诗学的时代新探讨,为华文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六、以使命为动力。华文所奋斗了三年,至今除了成果其他一无所有。所内同仁们,特别是傅天虹教授,全凭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呕心沥血,择善固执,以拼命三郎 的精神感动了上苍,赢得了两岸四地精英的支持,终于有了今天的成果。研究所为华文文学研究与普及所做的贡献,也获得了高度评价,珠海市社科联先后授予华文 所“珠海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珠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先进示范基地”两个称号。

展望未来,华文所会发扬三年来已形成的优良传统,更加突出以上六大特色,和各路精英携手共进,争取为国际华文文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




关闭